西方“快乐教育”不是你想像的那样,这些真正推崇的理念才是我们缺的
撰文/小花妈妈 父母堂签约作者 中科院心理学硕士 幼儿动画编剧 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得者 全职妈妈 家有4岁女儿小花
中秋国庆假期,家长们纷纷抓住了这个双节假期的好机会,带孩子们出了门,有近地郊游的,也有出国门远游的。
带娃出游的家长都表示很心累,哪哪都是人山人海的。 ▼
闺蜜在国庆长假期间去了美国,把5岁的儿子也带去了,想让他看看世界。期间看她去了不少当地的学校,从这几天的朋友圈中,我看得出她感触很深,字里行间中无一不透露出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喜爱。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西方的教育真是“快乐”的吗?
谈及西方教育,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快乐”、“轻松”的代名词。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生活的人,都会感叹“快乐教育”:隔三差五的放假、两三点日常放学、游戏娱乐式的课堂教学、接近于0的课后作业……
(本文提到西方教育特指以英美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也适用于与英美文化发展类似的其他文化体系。)
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实在是太宽松了、太容易了!
而在欧美待过短暂一段时间的家长,也会把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印象带回国内,成为和朋友们聊天时的谈资。
的确,表面上来看,国外的孩子拥有更短的上课时间、更少的作业和考试,相反得到的是更多的赞扬,使得他们学习生活无忧无虑。这些表面现象,为西方教育蒙上了一层完美而又虚假的面纱。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
我一个朋友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跟很多中国家长一样,她非常心疼孩子,看到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向我抱怨中国教育的“没有人性”,小学生刚开始的学业压力就这么重。
她羡慕西方的快乐教育:课业负担小、注重培养孩子兴趣、可以轻松愉快地成长。
为了孩子的教育,上完三年级,有个机会她真的就带着孩子到英国上了小学。刚到英国的那段时间,她非常爱晒孩子的上学情况,也给我看了课表。
(图片来自某英国小学课表)
早上九点上课,下午三点放学,除了主课外,还有各种拓展课程;放学后还可以自主参加付费兴趣班,例如手工、插画、体育运动、跳舞……回家后的作业负担非常小,主要的是阅读书籍。学校的管理方式宽松,以鼓励为主,她家孩子去了以后脸上笑容也变得多了,她时常在朋友圈晒出其乐融融的亲子照,惹得不少人羡慕。
“西方教育”并不是真的轻松
渐渐地,朋友晒“幸福”的影子不见了,某次回国时说出了她的困扰: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凭兴趣出发,习惯于赞扬和鼓励,对于自身的不足之处根本不重视,远不及在国内上小学时努力。她说,其实她之前认为的“快乐”都错了,那里的学校管理更严格、学业压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竞争压力异常残酷。
朋友回英国后,孩子继续在那里上着学,渐渐地,来自老师的表扬少了,孩子的愉悦程度也减小了,感受到的是和中国教育同样的压力。课外活动当然也没有少,朋友觉得孩子的时间根本不够用,学校里的功课跟不上,放学后的时间都用来参加各种补习班。
当朋友孩子上了中学后,升学压力很大了,在英国的GCSE考试(相当于我国中考,但程度和要求都比国内初中毕业生要高,GCSE的成绩将被作为后阶段A LEVEL甚至大学录取的参考)中得拿到一定等级才能进入后一阶段的学习,否则会被劝退转学。
西方“快乐教育”不是你想像的那样
在西方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并不存在以“快乐”、“轻松”为主的教学流派和具体的教学方式。
一些西方国家早就意识到一味地强调快乐、宽松教育的方式会带来很多问题。
英国前任教育大臣早就表示:英国学校应该采取中国式的教学策略,比如增加晚自习,杜绝课堂之间的时间浪费,以提高英国学生在关键学科上的学业表现。
包括在3-6岁的幼儿教育时期,作为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特殊阶段,因其教育对象年龄和各项能力发展状况,理应是整个人生的教育生涯中最“快乐”、最“轻松”的阶段。
但我们在维基百科上搜索关于“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幼儿教育”的词条中,主要内容全篇没有使用到“happy快乐”一词。
▼
(图片来自于Wikipedia维基百科)
在国外网站上,对于不同教育分支,如小学教育、高等教育、音乐教育,对其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阐述中,也都很少见到直接使用到“快乐”、“轻松”等词汇,并不会提倡所谓的快乐、宽松、自由的教育。
一部由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体验中式教学》把国内的“压力教育”以及西方的“快乐教育”做出了直面的对比。
5位中国老师接管了一个由50名9年级英国学生组成的班级,在4周内,他们身着统一的服装,早晨7点开始上课,在校时间长达12个小时,课堂集中于记笔记和背诵,并进行小组练习。
长时间的苛刻制度和严格的纪律会产生优越的学生吗?
四周后,中国和英国两种教育方式将进行正面交锋,中国老师教的英国学生在数学、普通话、自然科学的最终考试成绩比起英国老师教的那组学生整体成绩高出10%,有关于中外教育比较的话题也引起了公众关注。
西方教育比中国教育更“不公平”吗?
有人说,在英美国家,想要学习好、前途更光明,就要花更多的钱,并在私人时间花费大量时间金钱上特长班或请家庭老师来获取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后学生的人生命运和前途也不一样,这看起来是不公平的。
西方教育是否比中国教育更“不公平”,这里我们不敢妄下定断。
中国教育是以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而英国的A LEVEL考试(类似于我国高考)也是以分数作为大学的入学标准。
西方的教育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最基本、最有限的教育,实际上这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自我约束、课外辅导的补充以及更多的社会资源。
有一个不变的事实是:
人如果想往上攀升就一定要吃苦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走得更高、获得更大的成就,一定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国外的孩子,也并不是通过更少的学习时间和更轻松的教学方式,踏入社会的精英层的。
在美国流传着一个数字——4,代表着“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
要想获得GPA(Grade Point Average 平均学分绩点,满分为4.0)4分的成绩,每天就只能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是:▼
鼓励寻找更好的自我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会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四处奔波,他们通常会更关注如何让自己的长板更长,扩大自己的优势。
培养内在学习动力
内在学习动力来自内心的诉求,例如好奇心、兴趣爱好、展现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这一动力使得孩子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更投入、专注,并在以后的人生中持续进步。
培养抗压受挫能力
孩子对很多事情经常三分钟热度,西方教育提倡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鼓励、激励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克服困难享受成就感。
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不成功便成仁”这个在中国流行的思维模式,在外国教育中却很少体现,因此所带来的压力感也较弱。与其说外国孩子读书轻松,倒不如说家长的焦虑感普遍更低,尤其在孩子10岁前,因为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深信早期教育应该更聚焦在自我兴趣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建立。另外,西方教育认为,家长才是与孩子一起来共同为未来做讨论和做决定的重要一方,学校和老师仅仅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业和教育的支持,创造了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
所以把西方的教育单纯地称为“快乐教育”模式是有点偏頗的,在欧美从来沒有这么来称呼教育,是我们相比自己的应试高压式的教育后,给他们套上了一个“快乐教育”的名词。
你隔壁的那小伙子小时候是个一天到晚学习的“书呆子”;
不过,他现在是年薪100多万华为高级工程师。
你或者是身边的人有什么类似的经历吗?
对西方教育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跟我们讨论~
每 日 送 书
《四季短笛》
作者:漪然
定价:58 元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内容介绍
我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漪然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天真纯净的64首短诗,温柔描摹四季的美好。春夏秋冬四季的天空、花朵、小动物……以及孩子在四季中的游戏,都被作者以温柔之笔描摹下来。作者的观察之细微、想象之丰富、语言之清新俏皮,都使得这本书如四季般美不胜收。全书特邀顶级插画师为每首诗绘制唯美画面,诗画相映,更是能够送给孩子的美的陪伴。
留言送好礼
欢迎大家留言分享!截止周日(10月7日)12:00,评论获赞前5名中挑选1位幸运者送出《四季短笛》一册。父母堂还为每日积极留言互动的用户增设额外福利,感兴趣的麻麻立即添加小助手(微信号:fmtang2014),备注:宝妈交流!
-End-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若涉及版权请联系
info@fumutang.com,我们会及时处理